2015年第8期:廉政楷模专题学习资料

时间:2015-10-26  浏览:131


williamhill官网登录入口纪委办公室、监察处编       2015年10月26日

学习内容
1、赤胆忠心谱华章——追记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纪委原常委施忠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敢于担当铸就“铁的肩膀”——记福建省南靖县委书记张琳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3、“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追记模范法官、优秀党员邹碧华(新华社)
4、一位村支书的追求——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支书常德盛(光明日报)

赤胆忠心谱华章——追记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纪委原常委施忠华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8-10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委决定,追授张家港市纪委原常委施忠华“优秀纪检干部”光荣称号,并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施忠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在全市深入开展向施忠华同志学习活动。
  施忠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金港镇人,1970年11月出生。从1994年进入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直到2014年12月在张家港市纪委常委的岗位上殉职,施忠华在基层反腐一线坚守了20年。他用过硬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成为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树立了新榜样。
  他,是一名铁骨柔情的反腐尖兵。
  他,执纪严明,不搞“变通”、不讲“面子”、不肯“高抬贵手”。
  他,平易近人,热心助人,坦诚待人,是年轻同事们眼中和蔼可亲的“施大哥”。
  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在纪检工作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用年仅44周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他,就是张家港市纪委原常委施忠华,新时期苏州300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市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杰出表率。
  施忠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赢得这么崇高的敬意?一个纪检监察干部又有着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透过施忠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来认识这个被誉为“党的忠诚卫士”的特殊群体。
    “这阵子感觉很疲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停下来,真想轰轰烈烈生场病,好好在家休息。可现在还不能,我是战士,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采访施忠华生前的同事、好友,他们都说:忠华,忠华,人如其名,这是一个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好党员、好干部。大家的言语中都充满了敬佩、不舍和悲伤。
  我们先还原三个镜头来初步了解他,认识他。
    2014年11月30日,施忠华去世前两天,他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最后一条留言:“这阵子感觉很疲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停下来,真想轰轰烈烈生场病,好好在家休息。可现在还不能,我是战士,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就在去年11月初,张家港市纪委接到中央巡视组交办的一起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线索。11月6日,案件启动当天,恰巧是施忠华的44周岁生日。家人准备好生日蛋糕,却等来一个电话:“单位有事,不回来了。”接下来9天9夜,施忠华坐镇指挥,分析研判谈话内容,沟通协调外围取证,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案件告破当天,因为久坐,施忠华的痔疮发作,痛得无法站立。“他跟我说‘浑身累得像脱了层皮’。”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袁胜华说。尽管如此,施忠华没有任何停歇,又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
    2014年12月1日,施忠华去世前一天。当天早上,他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状况,无法驾车出门,在袁胜华的再三坚持下,施忠华不得已只能留在家里“办公”。当天下午,施忠华给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主任徐培科打电话,请他下午一点到家里商量工作。徐培科说,从来没有见过施常委那么疲惫,他讲讲又歇歇,始终无法达到以往工作中的忘我状态。“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左右结束,脸色苍白的施常委突然晃了晃身体,险些晕倒在沙发上。”
  徐培科离开前,施忠华说:“这个案子有几个疑点,还没全部搞明白。你们先走吧,我再看看资料,明天一上班我们再商量。”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生命中办理的最后一起案件,也是他在纪检监察岗位上唯一未能完成的任务。当晚8:20左右,施忠华突发脑溢血。12月2日上午9:55,抢救无效,施忠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4年12月4日,施忠华出殡当天,灵车从他的老家金港镇长山村驶出,道路两旁哭声一片,数百名村民悲痛地呼喊着同一个名字:“忠华、忠华……”这么多村民自发地为一个人送行,在长山村还是第一次。“这孩子从小就勤快懂事,是村里有名的大孝子、大好人,更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采访时,看着他长大的邻居施云付眼含泪水说。
    “惩是为了治,查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注重抓早抓小,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施忠华一身的正气,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44周岁的生命里,21年的工作中,有20年是在检察院、纪委。从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办事员到检察官,再从张家港市纪委科员到常委,不管身份如何变化,他心中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
    2003年,在张家港市检察院反贪局工作的施忠华参与办理一起案件时表现出色。很快,他就被选拔到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担任纪检员。后又先后担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常委。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施忠华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活分量重啊!”
  牢记职责,用生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施忠华,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从2008年2月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到去世,组织、参与查办案件543件,其中经济案件327件,失渎职案件47件,涉及乡科级违纪干部87人,移送司法机关146人。
  面对每一个经手的案件,施忠华在秉公执纪的同时,也痛心疾首地陷入思考:“如果出现苗头的时候提醒提醒、警示警示,就可以避免问题小变中、中变大,最后演变成违法犯罪问题。”
    2013年,施忠华和同事在查办张家港市某机关办公室副主任贪污受贿案时,敏锐地发现该单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很快,他完成了题为《加强机关单位后勤管理不容忽视》的情况反映。该单位重新完善制度和内部管理,专门成立了物品采购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和办公用品招标采购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内部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审计监督,加强审计频率。2014年底,张家港市财政局对该单位核查财务管理时打出了高分。
  “惩是为了治,查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注重抓早抓小,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施忠华经常提醒同事们,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三转”,回归主责主业,发现线索要及时追踪,有了反映就及时提醒,对一些蛛丝马迹也不能放过,决不能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这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对党纪的切实维护,对事业的高度负责。
    2011年3月,张家港市纪委在查处该市某中心副主任吴某受贿案件过程中,发现该单位采购及财务管理方面的苗头性问题。作为案件主办人,施忠华立即制定方案,组织力量进行调查,一举查实该单位采购科副科长陶某、某管理处党支部副书记周某某、副主任钱某某、财务科科长茅某某,市环卫所所长张某等5人贪污、受贿、受礼、违反财经纪律等多种性质的问题,上述相关人员最后都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此后张家港市纪委要求案发单位和主管部门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查找问题,完善制度建设,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漏洞入手,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
    2008年以来,施忠华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对政府采购、惠农政策落实、弱势群体关爱、资金管理漏洞等进行专题分析,形成“情况反映”13篇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建议32条,条条切中要害、射正靶心。
  “施忠华同志20余年坚守在反腐败斗争第一线,用执着的事业追求,过硬的业务素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乃至最终用生命的付出展现了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张家港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玮说。
    “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也没有天生的特权,应当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形象。” 
    施忠华常常警醒自己、提醒同事:“特殊岗位,风险相伴,自己一定要把握好。”
  这么多年来,凡是和案件沾边的“打听”、“说情”,在施忠华那里,总会碰个一鼻子灰。他不搞“变通”,不讲“面子”,不肯“高抬贵手”。
  就连他的亲舅舅也不例外。在张家港市纪委查办的一起案件中,施忠华意外地发现办案对象竟是自己昔日的老师。此时,对方的亲属朋友找到了施忠华的舅舅,希望他能跟外甥“说说情”。碍于面子,舅舅找来外甥打听,施忠华摆摆手:“不要问了,我也不会说。”接着,他又把舅舅“教育”了一番。
  还有他的几个姑妈,总是抱怨“靠不到侄儿”。她们曾经为子女的工作问题找过侄儿,但施忠华总是淡淡地说:“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事。”她们想不通,侄儿当了“大官”,为啥连这个忙都不肯帮?
  “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也没有天生的特权,都应当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形象。”施忠华深知,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欠别人的情,不仅姑妈的事情没有帮忙,就连爱人自己找关系调动工作也被他断然叫停。
  施忠华的自律,近乎苛刻。就连发小施建松到市区办事,想顺便和他聚聚,请他吃顿便饭的请求都被婉言拒绝。“那是我第一次请他吃饭,没想到他一口拒绝,当时心里非常生气。”施建松说,不过现在想想,他真是不容易,特殊岗位就是需要这样特殊的干部。
  严以律己,看似无情,实际上,在身边人眼里,施忠华却是非常和蔼可亲的。
  那份淡淡的笑容,是同事们对“施大哥”印象最深的回忆。每逢周末,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施忠华总是把下属赵品锋“赶”回海门和妻子团聚,他说“要工作家庭两不误”时就这么笑着;每逢节假日值班,施忠华主动提出替年轻人值班时就这么笑着;每次单位组织献血,他在说“爱我中华,献我热血”时就这么笑着,他无偿献血累计2200多毫升……
  施忠华走了,村里80岁的老太太曹美图禁不住老泪纵横。去年9月的一天,她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走在马路上。此时,施忠华正好开车经过,他停下车,一边询问“曹奶奶,去哪里啊”,一边关照她“不要跑到马路上,这样危险”。听说老人要去镇区街上,他立即把她扶上车送到了目的地。回来后,老太太激动得逢人便夸施忠华是个“大好人”。
  张家港市委书记姚林荣说:“施忠华同志身上展示了‘具有张家港精神特质’的品性,是我们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和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拼搏奋进,以实际行动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建设要求作出我们张家港更大的贡献”。
  “我是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是我的本职工作,秉公执纪是我的神圣职责。”
  “既然选择了纪检监察工作,就要无怨无悔,恪尽职守,敢于碰硬。”
  ……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施忠华走了,但他留下的铮铮誓言,却成为纪检监察干部永恒的精神坐标。
  工作上,施忠华是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纪检监察干部,而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讲情重义的平凡人。我们发现,这个一米八的汉子心地善良、待人坦诚,有情有义、多才多艺。当然,他偶尔也会纠结、也会流泪,更会为昔日同窗触犯党纪国法而痛心疾首。
    坚守基层反腐一线20年,不仅是辛苦,更多的是心苦
  从1994年进入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直到2014年12月在张家港市纪委常委的岗位上殉职,施忠华在基层反腐一线坚守了20年。主抓案件检查,生活在基层,战斗在一线,调查对象多是本地党员干部,施忠华面对的阻力和考验可想而知,甚至常被误会和曲解,这都是他不得不面对而又必须承受的。
    2008年2月,施忠华刚走马上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就碰到了一个“难啃的骨头”。在查办张家港市某局原局长朱某某受贿一案中,朱某某凭借着十余年从警经历和曾在乡镇及多个部门担任主要领导的资历,气焰嚣张,放出狠话:“老子当警察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干嘛呢”“请神容易送神难,等我出去了我要你们好看”。面对威胁,施忠华丝毫没有退缩,而是鼓励办案人员:“有组织的坚强后盾,咱们偏不信这个邪”。经过缜密细致的内查外调,终于查证了朱某某的受贿事实,将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高强度、超负荷,是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常态。施忠华生前查办的最后一个案件,连续奋战了9天9夜;再往前,2014年8月到9月,施忠华连续办理两个案件,加班加点办了14天。2013年担任张家港市纪委常委后,当年加班102天,2014年加班91天。“这么拼命地干,就是为了客观公正,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张家港市纪委副书记茅哲峰说,原来指挥室有张沙发,就是长年累月被施忠华坐断了横档。
  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持久的奋战,让施忠华参与的500多起案件无一冤假错案,“对待每一位犯错误的同志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以事服人、以理服人,让被处理对象口服心服。”
  “在基层一线办案,不仅是辛苦,更多的是心苦。”茅哲峰说。施忠华在办案过程中,每当办案对象中出现熟悉的面孔,内心的煎熬和翻涌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2012年5月,施忠华的一个老同学因经济问题被审查,当天晚上,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考虑再三,还是没有下去与他见面,见了面,场面定会十分难看……XX(老同学)的事令人心情沉痛、无精神、心头闷。”第二天中午,施忠华在监控中看到老同学似乎有点冷,随即把自己的外套脱下,让办案人员交给他。老同学掩面而泣,施忠华眼眶湿润。
  纵然心中有痛,执纪依然无情。“不管调查对象是什么人,跟我是什么关系,一律按照党纪条规严肃处理,决不允许徇私偏袒。”反腐一线奋战20年,施忠华无怨无悔。
    对待调查对象,在人格上要尊重他,在气势上要压倒他
  施忠华生前常常叮嘱同事,当前基层腐败越发隐蔽:一些案件时间跨度大,方式复杂多样,很难被发现;一些领导干部钻法律空子,其违规违纪行为难以认定;一些“清水衙门”也有不少贪官,权力无孔不入,查处数额令人吃惊。“对于这些新问题,基层反腐一线工作人员唯有板起面孔,敢于得罪人,严于执纪,方能充分发挥震慑作用。”
  “对待调查对象,在人格上要尊重他,在气势上要压倒他。”施忠华向年轻同事倾囊相授的工作方法中,这一条被反复提起。他同样告诉年轻同志,坚定信念,放下包袱,消除顾虑,“我们最大的‘后台’就是党组织,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查不清的案子。”
  站在对方角度来开导与劝解,是施忠华挽救干部的主要方式。“谁都有迷失、摔跤的时候,这并不可怕。只要你现在积极配合组织调查,认错态度端正,把问题讲清楚,知错能改,组织还是会相信你的。”诚恳的语言打消了张家港市某局原副主任科员唐某某的顾虑,最终选择交代受贿事实获取从宽处理,施忠华用他温暖的方式及时挽救了犯错干部。
  在人格上尊重调查对象,不仅是文明办案的硬性要求,还要能主动提供人文关怀。施忠华指示办案点专门购买了质量较好的眼罩,以供审查对象正常休息时使用。办案点同时还购置了衣裤等物品供审查对象更换,在生活方面给予他们人性化关怀和保障。“对象休息好了,基本生活到位了,就有利于反思自己的问题,对案件的突破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张家港市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林臻说,看似很微不足道的这些小事情,正体现了施常委一切为办案工作考虑的理念。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陈飞健告诉记者,施忠华还写过一份关于加强办案点防蚊措施的建议,这篇信息还被中央纪委录用。“忠华人高马大,但心细如发,始终绷着安全文明办案这根弦,令人心服口服。”
    他是有情有义的男子汉,还是多才多艺的“万人迷”
  尽管施忠华已经走了半年多,但他的中学数学老师黄松如不管走到哪,兜里依然装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照片,逢人就会拿出来讲个不停、夸个不停。“忠华是我的好学生,是他母亲的好儿子,是全村的大好人。”老人动情地说。
  展国祥是施忠华的初中同学,因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今年清明节,他用尽全身力气走了100多个台阶来到施忠华的墓前,抱着墓碑嚎啕大哭:“忠华,想不到我们在这里见面。”直到那时,大家才了解到,施忠华平时对这个生活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兄弟般的关心和照顾。
  在同事眼中,施忠华没有丝毫架子,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他能够清楚记得纪检监察室每个人的生日,并且总会用短信提醒并送去祝福。至今,林臻还深深记得施忠华“严厉”要求自己在生日当天早点回家的场景。
  对朋友、对同事,施忠华坦诚相待。对父母,则是孝顺有加。
    2007年10月,施忠华的父亲患肺癌并发症,成为“植物人”。虽然平时有两个姐姐在照顾,但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即使再忙,只要晚上不加班,施忠华一定会赶到医院陪在父亲身旁,替他擦擦身子,和他说说话。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程,儿子的陪伴是最大的慰藉。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硬朗了。但只要周末有时间,施忠华都会带着爱人、女儿一起到乡下探望母亲,捎上母亲最爱吃的盐水鸭,吃一顿母亲做的家常菜,帮母亲干干田里的农活,与母亲聊聊家长里短。
  施忠华这辈子唯一亏欠的可能就是妻子陆红军。结婚这么多年,没有来得及拍一张结婚照。本来约定在2015年结婚2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带上女儿一起拍,可施忠华还是失约了,给妻女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我现在每天只能想着他生前的‘不好’,不然的话,我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陆红军泪如泉涌。
  施忠华不仅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万人迷”。
  打篮球,他是当仁不让的主力中锋;游泳比赛,他是总能拿到名次的健将;扳手腕,几乎没人能赢得了他;单位组织的工会活动,他和同事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句半”,笑翻了全场……
  曾经亲密如兄弟的朋友至今仍然无法相信他的离去,微信圈里,满满都是对他的思念。
  “大家都很怀念你,如果能够,也记得大家。”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离去会让我如此心痛。兄弟走好!”
  “以后,一个人,自己要好好的。”
  ……
    44岁,施忠华走得太匆忙,但他把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形象,深深刻在了苏州大地上。

敢于担当铸就“铁的肩膀”——记福建省南靖县委书记张琳光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7-06
  面对工作中的遗留“旧账”,他不做“甩手掌柜”;面对干部中的说情之风,他敢于铁面喝止;面对群众中的“蝇贪”“蚁贪”,他决不姑息迁就。他就是福建省南靖县委书记张琳光。

  “新官”敢理“旧账”

  县委原主要领导因严重贪腐问题被查处,十几名领导干部牵涉其中,县委决策制度存在重大漏洞……2011年7月,张琳光由漳州市龙文区长调任南靖县委书记,一系列“令人头痛”的历史遗留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琳光深入分析这些腐败问题的成因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深感作为县委一把手,如果不能做到一身正气、敢于担当,已经发生的腐败问题就会成为南靖持续发展的“历史包袱”。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入手,从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上面动刀子。”张琳光说。几年来,南靖县委相继出台一系列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了县委常委会权力运行,迅速扭转以往大包大揽、不按规矩决策的局面。
  面对干部士气低落局面,如何选好用好干部、提振精气神,让张琳光颇费一番苦心。“当时,张书记找我谈了3次话,就是叫我尽快从原县委书记案件的阴影中走出来。”时任某镇党委书记的李某说,和他一样受到案件影响的13名正科级干部,都多次被张琳光请到办公室谈心谈话。在查清事实后,张琳光力排众议,妥善安排一批科级干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书生”敢唱“黑脸”
  “张书记刚来南靖的时候,看起来文质彬彬,没想到三个月后就干了一件轰动全县的事。”让南靖群众现在还津津乐道的,是2011年10月间,张琳光果断督促职能部门依法拆除县城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违建楼房,并从中挖出8名充当“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保护伞的领导干部。
  “该违章建筑位于县城黄金地段,已抢建至第四层,案值大,群众反映强烈。”南靖县城管局副局长沈海生说,“张书记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城建、国土部门不敢履职的问题。之后,该违章建筑就被依法拆除了。”
  让沈海生没想到的是,他所在单位的原正副职领导因收受该违章建筑当事人的好处费,双双被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最终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处理这些领导干部时,替他们说情的人很多,张书记始终要求坚持秉公处理。”南靖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曾勇平说。
  几年来,张琳光顶住各种压力,对涉及党员干部非法采矿、非法采砂、“两违”建设,以及因失职渎职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行为,坚决查处,毫不留情。“敢撕破情面,敢捅马蜂窝……真是‘书生’可畏啊。”南靖群众如是说。
  “护农”敢于“亮剑”
  “自亮家底、自揭家丑,把基层党务政务信息和党员干部受查处情况,通过各种现代传媒手段,让群众看得到、信得过、能监督。”
  “我在‘电视播’平台上发现,本村的多项惠农补贴的发放结果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是不是被村干部贪污了?”2014年3月,船场镇龙水村村民写信向张琳光反映了自己的疑虑。张琳光当即批示县纪委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进行彻查。在一周时间内,一个由龙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串通该村报账员,通过虚报套取手段,共同贪污3万多元的违纪事实就浮出水面。
  “2014年以来,在张书记的亲自协调督办下,我们严肃查处县农业局原局长杨某,县农机局原局长吴某、原副局长吴某等多起涉农腐败案。”南靖县纪委副书记黄永清介绍说。
  乡村治、百姓安。张琳光在深入调研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总结推广“公推、公评、公议”的“阳光村务”模式,让各镇村将涉及群众利益的低保救助评审、惠农项目安排、危房改造安置等事项,摆上桌面,公开评议,当场公布,激发了党员群众监督热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记者陈金来通讯员 刘碧峰 吴怡婷)


“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追记模范法官、优秀党员邹碧华
来源:新华社发布时间:2015-02-26
  独角兽獬豸,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庭前独角兽”微信号在朋友圈2014年12月9日后再无更新;微信号主人邹碧华,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的生命指针永远停留在了2014年12月10日……
    2015年1月,邹碧华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做一个好法官

     2014年12月10日下午,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抢救但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了47岁。
  邹碧华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取名“庭前独角兽”,意味深长,这也正是他本人坚定法治精神、恪尽法官职守的真实写照。
    5年前,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童让邹碧华“揪心”。5岁男孩小铭被亲生父母抛弃,爷爷奶奶没钱给孙子看病,走投无路才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要以小铭的名义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为其治病。
  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法院一时难以立案。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带领长宁区法院少年庭的法官们开了两天会,研究法条,决定立案。最终,小铭的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孩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当然要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说。
  在邹碧华的追悼会上,特意来送别的工人蔡师傅拿出一张珍藏的名片,含泪说道:“他接待过我,说得很有条理,让我心服口服,还给了我一张名片。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
  “我们能不能对当事人有一些情感的关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帮助、给他们安慰?”邹碧华说,“法官不是‘审判机器’,除了精通法理,做法官更需要有同情心。”
  为了继续提高业务水平,邹碧华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邹碧华还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此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人说,“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改革“燃灯者”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到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一根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候,照亮我们自己。”邹碧华在回复一名学生的邮件中写道。
    2014年起,上海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率先试点地区,任务重、难题多,担任上海市高院司改办主任的邹碧华始终践行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誓言。
  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法官、检察官实行“员额制”,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以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审判质量。“这就意味着现有法官身份人员中有部分无法进入员额,因为现有法官的比例高于33%。”上海市高院司改办副主任顾全表示。员额制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就成了“改革坚冰”。
  是遵循司改精神择优选取办案骨干还是“论资排辈”让年轻人“就地卧倒”?显然,第二种方案实施起来阻力较小,也是传统管理中“息事宁人”之法。然而,邹碧华反复强调绝不搞职务上的“一刀切”。在经过大量数据测算与分析后,邹碧华发现,助理审判员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工作量很大,而有的审判员已常年不在办案岗位。因此,他坚持按照新的法官入额办法对现有法官进行考核、考试和遴选,以保证所有入额的法官都是办案骨干。
  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也是上海司改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法官要增加薪酬待遇或强化法官的职业保障,还缺乏一定的共识与理解。”上海市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说,“针对这些不了解,邹院长带领我们总结关于法院的特点、法官职业的特点,并搜集世界各国关于法官和当地公务员以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差。”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面向改革的荆棘之路,邹碧华敢趟险滩、率先探索,让不少司法从业者看见光亮,增强信心。
    岁寒知松柏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桨投江的道理。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邹碧华的话语掷地有声。
    2014年4月,经遴选刚到上海市高院司改办的陆伟,一下火车就投入工作。“从4月到7月,每天加班,一直到7月31日召开全市司改动员大会。我记得那天下午5点半,我第一次准时下班。”陆伟说,“一开始也有抱怨,但是看到邹碧华也在加班,我们还有什么话说?”
  司改办的李则立也深深感受到改革的压力。一次午餐时,大家都在感叹改革有难度,邹碧华不无幽默地说:“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来都要爆表了,不要怕!”李则立很赞赏邹碧华的斗志:“他应该比我们都累,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曾问他如何辨别一个人是想做官还是想做事。”上海高院民二庭原庭长俞秋玮说,“他的回答是,做官可以混,做事混不了,二者的区别就是‘担当’两字。担当需要魄力、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全身心地付出。”
  为了挑起肩头的担子,邹碧华书房的灯经常亮到凌晨。顾全回忆道,在这次人员分类改革中,他们探讨最多的并不是方案本身,而是基础数据。他们对所有法官近5年的工作量进行了测算。“一个双休日,我们把某个试点法院200多名法官的案件办理数据交给邹院长,他让我们把这些人的案卷材料调出来周末看。他认为案件难易度无法从数据中看出,必须看案卷。”顾全说,即使可以通过上海法官业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电子扫描文件,光是把这些案卷材料拷到硬盘里就要4个小时。
  邹碧华走了,邹碧华精神永留人世。在他的精神中,党员干部看到了理想信念,人民群众看到了公平正义,法律工作者看到了崇法尚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邹碧华精神与我们同在,激励我们前行。(记者黄安琪、吴振东)

一位村支书的追求——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支书常德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09-06  
    有这么一个村,村强、民富、景美、风正、人和,每家每户都住着两层的别墅,人均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上,村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如生活在桃花源中。
    有这么一个支部,带领着村民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农业发家、工业富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转型,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还富了脑袋。
    有这么一个人,44年如一日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不仅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更以自己独特的人性光辉感染了成千上万的人。
    这个村就是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这个人就是蒋巷村支书常德盛。
    昔日与百姓共苦
    “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这是当年在蒋巷村颇为流行的童谣。村子穷到什么程度?35岁以上仍讨不到老婆的超过一半。
    蒋巷村的历史因为一个人而改变。1966年,年仅22岁的常德盛面对全县最落后的穷村恶水,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
    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村民们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脱得只剩一件衬衣,在默默挑土填河。望着书记瘦得仅剩90来斤的身影,村民们的心震颤了,他们扭头回家叫醒左邻右舍,拿着工具和书记一起干起来。凭着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蒋巷村的四百多条汉子硬是将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
    土地填高后,蒋巷从一个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出名的粮食高产区,但常德盛没有止步。1983年,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蒋巷开始了工业化征程。
    为拓展市场,常德盛昼夜兼程奔波大江南北。“为了在上班前赶到别人办公室谈事,常书记经常是凌晨三点把车装满货,出发赶路。”常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永泉说,有一次,也是在匆匆赶路途中,载货的面包车与摩托车相撞,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常德盛牙床错位,一只左眼被撞瘪,如今视力仅0.2。
    凭着一群“庄稼汉”的质朴和韧劲,加上过硬的产品质量,“常盛”轻型建材很快成了用户青睐的名牌产品。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有“常盛”产品的身影。
    回顾过去,常德盛感慨万千,他说,基层党组织要想凝人心、聚人气,必须首先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如今,常德盛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带领了村民搞起了农村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只有186户的蒋巷村,经济总量达12亿元,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
    贫穷不是共产主义,发展才是第一要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4年来,常德盛始终把蒋巷村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价值追求,在农村大地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奋斗之歌。
    今朝与百姓同甘
    光看收入,蒋巷人不是最富的,但蒋巷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在蒋巷村,每户农民家中都有一个读书学习笔记本,有的农民一年里竟写了几百篇读书笔记。原来,村党委每年花钱为村民订报刊,但认真看的人不多。2000年起,村里对写得又多又好的村民进行重奖,十年来,村民的读书热情被不断激发。去年,受表彰家庭达169户,表彰率超过90%,奖励金额超过10万元。
    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是保障。在蒋巷民俗博物馆,记者看到一份蒋巷村村民委员会早在1985年就订立的《村规民约》:“凡设立赌坊或聚赌的每次罚款20至100元”,“凡出口伤人、骂人引起争吵者,罚款5至10元”……随着时代变迁,蒋巷村又科学地提出了“以奖代罚”,出台了《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蒋巷村文明村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
    在蒋巷村,精神文明活动深入人心:村委会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健身乐园、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民俗风情馆、根雕农艺馆等;村里长期坚持办好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图书馆每天免费开放;每年举办以实用技术、农艺科技等为主题的各类培训3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
    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灵
    83岁的村民朱小梅主动提出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村民张春家里有两位病人,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是中下水平,但他却连续六年资助湖南长沙一位身患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症却依然自强不息的孩子,先后共寄去了现金约一万元。
    仅有物质的富足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在蒋巷村,生态、精神、政治文明全面开花,孩子喜笑颜,老人乐开怀,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干群之间其乐融融。对比某些富裕村“显赫几年就衰落”的悲剧,蒋巷村的发展给了人们一个重要启示:口袋要富,脑袋要富,心灵更要富。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哪儿
    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常德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基层党员干部的范本。
    “我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干部一味奉献没有回报是不现实的。但是,钻在钱眼里的干部是没有前途的。我主张干部与职工的收入差距要缩小。”常德盛说。
    村里人给常德盛算了一笔“清廉账”。在常盛集团公司改制时,他把本可以自己持有的数千万元股份,全部留给了蒋巷全体村民。村民都住进了别墅、老年公寓。可他却仍住在平房里;企业要出资100万元为他配一辆专车,他没有答应,仍然坚持搭车外出,并且还是与四五个同志挤在一起办公。
    有人说他傻,到手的钱都不要,他却说,“我要是要了,就失去了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过上好日子,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蒋巷村不仅按“劳”分配,还实施按“老”分配。男58虚岁、女55虚岁,每月都可领取300至600元养老金;身患重病者;每月补贴400元;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大学生年补助3000元,研究生年补助5000元;今年,村里股份分红达每人5000元。
    在记者采访中,几乎每位村民都能说上两三件常书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事情,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三组的蒋桃英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幸福感:“我出生在逃荒的船上,取名叫蒋逃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就把名字改成了桃花的桃、英雄的英。在常书记的带领下,现在的生活开心得不得了,下雨天都可以穿皮鞋,车子开到家门口,我活得很有面子。”
    作家梁衡参观完蒋巷村后十分感慨,“在蒋巷村我又重读了一遍共产主义的猜想。”
    贫富差距过大绝不是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不少地方富裕以后,反而干群关系疏远,许多干部能与百姓共苦却不能同甘,致使部分老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而在蒋巷村,不仅常德盛的收入比群众低,许多普通干部的收入也没有普通群众高,村学村,户学户,群众学党员,党员学干部,这就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源泉。(记者郑晋鸣、苏雁)